亚胺还原酶的创制与合成应用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9日
报告内容: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天然产物等生物活性分子中,在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亚胺还原酶是近年发现的一类新颖的氧化还原酶,它可以用来催化环状亚胺的还原及羰基与胺基的还原胺化合成仲胺或叔胺化合物。课题组自2011年以来,主要聚焦于亚胺还原酶、胺脱氢酶等含氮化合物的酶法合成研究,构建了亚胺还原酶等手性胺合成酶库,筛选出了用于催化大位阻羰基与胺基化合物还原胺化
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明一行来校开展产学研对接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9日
4月8日,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明一行来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副校长肖洋出席对接会,科技产业处、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对接会。 肖洋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指出学校积极践行“科研率先融入苏州”战略,聚焦苏州“1030”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校企未来合作的方向:一是围绕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共建
无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访我校开展产学研对接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9日
4月9日,无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部部长高凌、投资促进部主办殷福强来访我校开展产学研对接。科技产业处、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对接会。 高凌强调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通过自建企业孵化器,成立科创项目专项基金等方法,全链条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基金运作全部使用政府资金,增加试错成本,解决老师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后顾之忧。 与会老师充分肯定无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本书、一出戏、一座城——我在苏州的“人生+”与“戏剧+”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09日
讲座摘要:从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项目谈文化IP转化、非遗创新及文化产业创业的经验与心得。 主讲人简介:南京新雩坊戏剧戏曲研究所理事长;戏剧制作人、导演、公共艺术策展人,国家艺术基金“艺创工坊”导师、国际教育艺术家联合会中国区代表、南京大学昆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16年南京市公共外交金梧桐奖获得者,2017年南京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获苏州国际设计周传播大奖,2020年
至恒土木讲坛第13期:土力学若干基本概念思考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8日
主办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 土木工程学院关工委
【数苑讲坛】第十二讲:高度对称图的一些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9日
关于开展2025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1日
各学院: 现将2025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2025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按照重大项目、面上项目两个类别组织申报。 (一)重大项目 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有关部委设立的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及有关厅局设立的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申报,主要支持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有关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
批判性思维:破解复杂工程问题的认知密钥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0日
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在极端条件下目标探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13日
摘要: 光学成像技术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对推动科技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是建立在Abbe成像原理的基础上的,其性能依赖于物点经过成像镜头汇聚为一个Airy斑,实现在几何光学意义下的“点到点”成像。然而,在很多应用场景,特别是一些极端的成像环境中,这种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是会失效的。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则依赖于对光场携带的目标物体信息进行编码而实现感知,而非“点到点”直接成像
Ways to Design an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11日
专家简介: Wolfgang Osten教授1979年在耶拿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79-1991年,在柏林科学院的研究所工作,从事相干计量学、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1983年,获得了马丁-路德大学哈雷-维滕贝格分校的博士学位,其论文研究涉及全息干涉测量领域。1991-2002年,加入不来梅应用光束技术研究所(BIAS),成立并领导光学三维计量学系。2002年9月-2018年10
我校召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会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3日
4月12日,我校组织召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会。苏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开强、我校商学院副教授蔡婧璇分别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提升科研管理能力》、《人工智能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践--以DeepSeek为例》报告,科技产业处和人文社科处等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会。副校长肖洋会见了培训专家。 刘开强介绍了苏州大学科研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科研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指出在科研
文明互鉴视角下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与活化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07日
主讲人简介: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和学科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国家住建部历史名城委员会学术委员等社会职务。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传承刘敦桢、潘谷西先生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传统,对明代建筑大木作、古建筑年代鉴定
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07日
主讲人简介: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2022年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青年计划、北京大学文化遗产学系主任、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建筑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专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4)、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8)等奖项。在《文物》《建筑学报》等刊发表论文四十余
大运河遗产的人文内涵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07日
主讲人简介: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传统建筑研究、传统城市研究、传统园林研究等方面,出版和发表了部分论文。在传统木结构研究、东亚建筑研究、佛教建筑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突破和创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参编专著及译著5部。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刻在时间里的丝路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0日